壹、前言
2005年3月23日,美國德州德克薩斯市內、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簡稱BP)所屬的煉油廠(日煉量46萬桶)發生爆炸,造成15 死亡,170人受傷,財物損失高達2億美元。美國化學安全與災害調查委員會發現,意外發生於異構化工場(isomerization unit)的開工過程中。當操作人員用幫浦將可燃性碳氫化合物送入萃取油分離塔(reffinate splitter)內雖長達三小時,卻不見任何液體出來。但由於警報器與控制儀表提供錯誤訊息,未採取任何應變行動。萃取油分離塔壓力由145kpa上升至441kpa後,大量液體油料由塔頂三個減壓閥釋放經緩衝槽,再由煙囪噴至大氣後引燃爆炸。調查報告指出該廠在設備維護、風險管理、員工管理、工作文化與安衛評估上,皆有重大疏失。
同年年7月28日下午6點,此煉油廠又發生氣爆,除洩漏出大量高溫(攝氏260度)循環氫氣外,並引發火災。火燄噴出高達23公尺高。大火延燒九小時後撲滅,現場雖有13名工作人員,但無人員傷亡。依據美國化學安全與災害調查委員會(Chemical Safety and Hazard Investigation Board, 簡稱CSB)的調查,氣爆是1號殘渣油加氫脫硫處理工場(#1 HDU)的一條8英吋氫氣管線的接合處突然斷裂所造成的,目擊證人及現場人員聲稱管線斷裂、爆炸之前,並無任何警報訊息指示。依據石油業工程設計標準,氫氣管線應使用鉻鉬合金鋼(chromium alloy steel) 材質,然而在當年2月管線更換時,卻被碳鋼管取代。
9月美國職業安全與衛生署指出英國石油公司觸犯303項疏失、26嚴重違規與3項重大違規,必須繳交$21,361,500美元罰款。罰款、財產破壞與停工收入損失高達十億美元。
1984年底,美國聯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設在印度波帕爾(Bhopal)的殺蟲劑工廠內的一座儲槽上的減壓閥意外地開啟,排放出異氰酸甲基酯(Methyl Isocyanate, 簡稱MIC)毒氣。毒氣雲籠罩工廠四周上空,導致鄰近社區兩千多人死亡,數萬人受傷,許多人終生傷殘。這次外洩事件的發生是有人錯把水排放至異氰酸甲酯儲槽中,MIC和水反應所釋放出來的熱能將MIC加熱至沸點,導致MIC蒸發,造成儲存槽內壓力上升。當內部壓力高到某種程度後,壓力疏解閥會突然開啟,將MIC蒸氣排放出來。
聯合碳化公司除了賠償四億五千萬美元外,商譽與股票價格因此大降,成為競爭者覬覦的目標。為了保持公司自主權,經營者大量舉債與拋售資產,但仍然無法脫離危機在2001年,聯合碳化公司被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所吞併。
工程活動以建造為核心;工程師的基本任務為設計與建設社會大眾所需要的實體產品,例如道路、橋樑、汽車、電腦、香水等;因此,工程活動與安全息息相關。任何一個微小的工程設計或施工失誤皆可能引發嚴重的意外,造成難以彌補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與環境、生態的破壞。安全是工程師所必須考量的層面,幾乎所有的工程師學會都將「維護公共安全」列入倫理守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