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職業災害發生與老年化blog202107-07

views/visitor

148222
Total views : 191285

職業災害發生與老年化之關聯性

作者 林原蒼

作者 林原蒼

燁聯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目 錄

一、摘要

         以台灣職業災害之失能傷害頻率(FR)與職業災害勞保給付之數據為研究對象,探討老年化對職業災害傷害頻率與是否有明顯相對關係,以瞭解職災發生的綜合性指標。

         收集民國101年至民國108年全國職業災害勞保給付之死亡、失能傷害及傷病資料,以及全國勞工人數變化,配合經濟成長率的變化探討死亡、失能傷害之失能傷害頻率(FR)關係。發現中高齡及全國死亡、失能傷害的影響並不顯著,雖無法利用本研究之項目準確的印證出變因,但仍可藉由結果作為中高齡勞工傷病給付改善方針的參考,減少職災發生與降低勞保支出,以達提升經濟競爭力的效果。

二、背景

  人類的衰老包括身體與心智能力的下降,年齡老化使中高齡勞工的身體體能、反應能力、身體平衡感等也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慢慢遞減。

  相關研究中指出中高齡勞工最容易發生職業災害的原因為:中高齡勞工的體能、反應能力、與對工作內容以及工作環境的專注力與適應力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因此在工作環境中,如機械設備或安全衛生設施等媒介物有所變動或異常產生時,由於中高年齡勞工的緊急應變能力降低,因此職業災害意外事故就比較容易發生。

  經濟成長能力亦是國家競爭力之指標之一,而國家永續的經濟成長需倚賴許多因素,其中勞工職業健康與安全為其中影響因素之一,職業災害除了造成工作者發生疾病、傷害、失能、死亡外,也造成事業單位財產、設備、人才上的極大損失,甚至也使得勞工本人及親屬精神上、物質上的損失,這些都增加了許多社會成本、衍生社會問題,因此唯有降低職業災害,提升勞工職業安全才能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職業災害成為國內重要的勞工安全衛生指標,藉由勞工保險局勞保給付及勞動部檢查機構的重大職災申報等方式,了解職業災害的因果,加強職業災害預防,促進就業安全及整體經濟的發展。

  當時全球正面臨經濟危機,勞動力與經濟之間的相關性緊緊結合,然而隨之而來的景氣復甦企業訂單急增,各產業對人力需求的快速而大量增加,導致勞動力迅速投入生產線,相對縮減了訓練以及技術培養的階段,其結果可能導致設備的損害以及人員與傷害,造成後續更大的災害以及損失。

  依據Laflamme與Menckel回顧1995年前之三十年間,針對產業界與年齡相關意外事故進行文獻分析。在文獻中進行大規模量測以及針對職業內部深入研究,分別比較其年齡相關的意外發生率、嚴重性以及特徵等。研究當中意外發生率與年齡呈現四種現象[1]

(1)隨年齡增長則意外發生率降低;

(2)年齡與意外發生率有正向相關;

(3)年齡與意外發生率無關;

(4)25歲以下及65歲以上與意外發生率有關。

三、目的

         在全球經濟情況起伏不定情況下,國內企業不斷開源節流為了抵禦經濟衝擊,導致企業針對人員開銷進行縮減,減少勞工人力、訓練、機械設備保護以及人員防護的費用的支出,可能因此造成勞工於作業中造成職業災害,使得勞工因職災影響家庭及生活上的困頓、社會問題、勞保補償的支出增加。針對中高齡之勞動人口探討職災統計的相關性,找出相互影響,期望探討出相對關係找到預知風險的因素,並藉由有效的改善及預防來避免並減少事故的發生,提供政府及企業有效的評估模式,在基於減少支出的情況下,給予適切於雇主經營理念與勞工安全本質上的平衡,以有效達到永續經營、零職災的雙贏目標。

四、資料說明

         為了解台灣經濟發展的趨勢變化以及勞工相對於這些時間職業災害的影響,收集勞動力以及各年齡層勞工職災傷害頻率之統計資料來分析,並由找出於職業災害之發生頻率在國家整體發展因素所帶來的影響。而以「職業災害」等關鍵字進行搜尋,試圖找出以往相關研究論文中對於「職業災害」的相關性是否曾經討論,搜尋結果顯示於許多研究論文曾提到職業災害會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國內經濟的變化,而所造成之損失是來自職業災害發生,導致賠償或者間接損失,而致職災意外發生的結果反映在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上。本研究目的即是藉由討論職業災害(死亡、失能傷害、傷病)的勞保給付申請資料與各年齡層進行分析探討,以瞭解相關性。

  本研究即利用行政院勞動部職災統計資料進行研究,分別收集全國性職業災害統計數據為主,時程由民國101年至108年為止,由各項職災統計數據做為探討相對關係之有效性[2]

  全國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給付人次[3]

  依據勞動部公佈之資料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給付人次統計之數據如表1。民國101年至108年每半年之統計數據資料,資料來源係以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給付人次公佈之統計數據分別顯示失能、死亡人數,如表2、3。

表1 民國101年至108年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給付人次統計
表2 民國101年至108年勞工職業災害保險死亡給付人次
表3 民國101年至108年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失能給付人次

五、結果分析

        以民國101年至108年期間勞保局職災給付之死亡、失能數據、國內勞動力、傷害頻率統計資料,以研究方法做分析及驗證,分析之詳細內容。

  1.全國勞工職災保險給付分析

  依勞動部統計數據結果得知,50-54勞保職災死亡給付人數最多,而55-59歲為勞保職災失能給付人數最多,從數據顯示的比例為其他年齡層職災數據比例高。由於勞動部勞保局針對全國勞工職災保險給付分析按年齡組別分之資料收集自101年起才開始進行統計,且每年為一個週期,經將以101年至108年按年齡組別進行評估比較死亡、失能傷害人數於各階段之相關性,由數據發現於死亡、失能傷害與老年化的相對關係比較上,職災數據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2.本結果以民國101年至108年之勞動力依序排列,以勞動力之增減作為比較基準,探討勞動力增減失能人數以及傷病人數差的移動變化,在趨勢變化上雖在勞動人口數較高的年齡,勞動人口數有逐漸提升的現象,但死亡、失能人口的變動上並未能達到規律性的變動以及位移。顯示勞動人口數並非決定事故發生多寡的決定因素,但年齡的差異性則是影響職災的因素。

六、結論

         以勞動部勞保局職災統計資料為國內重大職災發生參考依據,利用經濟發展變化來分析討論在職災發生機率上與經濟發展的興衰是否有相對關係性,藉由發現兩者間的相關性來預防全球景氣不斷變遷環境下,給予企業以及勞工具體建議,避免因經濟成長的起伏,相對影響勞動人口於勞動場所的安全及建康。因此探討統計分析勞保給付相關資料作為有效預知職災發生率的研究,從資料所探討的傷害頻率比對可得到以下結論:

  1.勞動力與死亡、失能延伸傷害頻率的分析,將勞動力、死亡、失能人數每年的變化趨勢利用向量式表現方式進行評估,經由統計計算後座標位移可判斷勞動力變化與死亡與失能的相對關係,藉由向量式圖表分析可能變化模式,了解勞動力變化與職災給付的相對關係,並提供在勞動力增減可能造成的職災給付提供參考,以利提早採取對應以及輔導對策,藉以降低企業在整體經濟影響下忽視勞工安全的保護的目標。

  2.從結果可得知生產效率提高造成勞動力需求的增加,而勞動力的增加也影響了職災,但本研究發現職災死亡及失能率無降低現象,即表示整體職災而言,職災發生率尚有改善空間。

  3.未來可再進一步針對不同行業勞工進行長期追蹤,區分不同年齡與性別因素進行分析,探究其相異之職業災害特性;另一方面則研擬具體、有效且可行之防災策略,使企業主願意真正改善勞工作業環境,降低我國職災比率。

七、參考文獻

[1] Laflamme L, Menckel E. Aging and occupational accident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last three decades. Safety Science 1995; 21: 145-61。

[2] 陳彥灃,經濟成長率及勞動力變化對職災發生率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民101。

[3]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職業災害統計資料,民國105年。

[4]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國民所得及經濟成長統計資料庫,民國105年。

延伸閱讀:非破壞檢測AI 智慧應用服務發展環境推動計畫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返回頂端